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台灣現今的媒體

台灣新聞有許多令人詬病的現象,其中包括了置入性行銷、有價新聞、以及有很多新聞議題不能碰觸或不敢報導,公視最近一個新節目「獨立特派員」提出抗權勢說真話的訴求,到底是不是真的這樣呢?

雖然台灣的媒體工業在近年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然而卻有很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解決這些問題與促進未來的發展是政府和媒體今天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台灣媒體的迅速發展導致了目前過度擁擠和激烈競爭媒體生態。在一個人口只有2300萬人的市場,就擁有7家新聞台(美國3個;英國3個;日本為0)、4,000多家雜誌、近200家廣播電台、超過100台有線電視頻道、約2,500家報紙和1,000多家國內通訊社。另外,台灣也是全世界SNG車(衛星轉播車)密度最高的國家,2300萬人擁有82輛(日本1.2億人/71輛、香港700萬人/1輛、韓國4800萬人/40輛、印度10億人/300輛)。激烈競爭與爭奪收視率的結果導致電視新聞之取材、播出違反新聞倫理、低俗綜藝氾濫、電視劇內容公式化、低俗化等問題出現。

台灣媒體的現狀反應了其歷史演變。1988年以前,所有的主要報紙和電視都是為國民黨政府所服務,這對新聞自由的嚴格控制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另外當時不少民營報紙常對社會案件大打高空(根據官方新聞發佈會內容大肆加油添醋及恣意推斷)。當政府開始放鬆控制,公營事業邁向私有化後,這些媒體的內部結構卻跟以前沒有什麼改變,舊媒體及許多威權時代養成的成員繼續替舊勢力服務、部分新媒體則以偏向另一邊來反制之;這是今天媒體的報導有相當偏見的原因之一。政府對媒體從全面的管制走向全面的放任,及收視率調查僅於大台北地區進行,觀眾品味不佳(甚至收視率調查可能有放大品味最差收視群的喜好)、大學各傳播及新聞類科系教師多欠缺實務經驗,致使其對大眾媒體要求不切實際、學生無法學到實務性內容,皆為臺灣媒體亂象之重要因素。

近年來,台灣享受著亞洲最佳的新聞自由之一,這被無國界記者組織所發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所認可。然而不幸的是—部份新聞媒體重視追求聳動更甚於追求事實,在其報導的新聞中有嚴重的偏見,扭曲事實並誤導社會大眾。新聞自由在台灣被利用在發表黃色新聞、爆料與不負責任的言論上,而不是理性的討論。這些違反媒體專業道德的行為都是台灣的媒體未來需要改進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